6月2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及新疆电视台联合策划推出的16集系列纪录片《塔里木河》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该片由新疆电视台历时三年,行程数十万公里,精心制作而成。
7月1日—19日,节目将在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汉语、哈萨克语三个语种频道首播。此外,央视纪录频道(CCTV-9)、央视科教频道(CCTV-10)、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以及土耳其、埃及、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视台也将进行联播。
聚焦少数民族题材 传承民族文化
在纪录片领域,少数民族题材一直备受青睐。新疆以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成为纪录片拍摄的“富矿带”。
塔里木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族、汉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民族的艺术和风情绚丽多彩,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
1987年,作为新疆电视史上的第一部大型纪录片,《环游塔里木》用24集的篇幅展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南疆的美景和那里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这部纪录片也让新疆南部第一次以影像的方式走进全国乃至世界观众的眼帘。在此之后,再无影片全流域全景式地拍摄过塔里木河。
新疆电视台台长杨洪新在致辞中表示,29年过去了,塔里木河的面貌已焕然一新。而这些变化,正是激发新疆纪录片团队创作的不竭动力。
《塔里木河》以塔里木河为载体,通过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南部社会、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沧桑巨变。节目聚焦塔里木河流域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充分挖掘平凡人和平常事中的独特之处,展现南疆人民为实现“中国梦”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评价道:“《塔里木河》用诗一样的语言呈现了诗一样的中国面貌。这是新疆纪录片的一个里程碑。”
用人文视角讲述真实的故事
纪录片《塔里木河》究竟要表达什么,是节目团队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两个多月的探讨和梳理,节目组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表达,“那就是我们要拍摄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活的老百姓,拍摄他们的生活故事。”《塔里木河》分集导演王刚如是说。
《塔里木河》总导演谢君文表示,29年后,当节目组重新拿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这条流域的时候,想展示的不仅仅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奇观和个人生命成长的轨迹。更想发现和记录的是家国情怀。“呈现事实,拒绝教化,在《塔里木河》的创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尊敬事实,感悟生命,捕捉细节,讲好故事。”
过去新疆台的纪录片,多是关于自然景观题材,但这次《塔里木河》转向了人文题材,这是节目的一大变化。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表示,新疆有着非常独特的人文地貌和历史景观,这些都为纪录片拍摄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源,而这个资源在以后的发展中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节目在人文地理的背景下,用纪录片去触摸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情感,让纪录片进入到当代。但总体而言,《塔里木河》还停留在一个地域文化的程度,“假如再把视野再往上提一点,或许会让这个片子有跨越不同文化,跨越不同地区的一种可能。最终,人和人沟通是靠命运和情感,而不是靠一些简单的奇观。唯有把那些作为背景把人物提到前台,才可能真正去沟通各种文化,打通地域,让纪录片真正走进心里”。
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灵魂与核心,故事化叙事是纪录片讲好故事的关键。纪录片《塔里木河》由两条主线贯穿,一条为地理线——塔里木河流的源头到尾闾,包括四源一干的发端、流向、特点等等;另一条为故事线——塔里木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故事构成了全篇另一条主线。两条线索共同串联起十六集纪录片中的几十个故事。
《塔里木河》总撰稿张海龙表示,影像是节目的骨肉,而撰稿、解说应该成为节目中最具精气神的东西,“引领大家去看这条河,但是又要超越这条河,这个可能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初衷”。
让世界通过纪录片了解中国
纪录片,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好载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表示, “该片的推介词中说,读懂塔里木河就读懂了新疆,这还远远不够,可以说读懂塔里木河才可以读懂中国。人类文明都孕育于河流,不能让塔里木河只成为新疆的塔里木河,十六集电视纪录片《塔里木河》的魅力就在于它关注了塔里木河沿岸生存的这些普通百姓的故事,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
依靠政策支持,中国的纪录片越来越活跃,且播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交流中心总监熊殷看来,“我们不乏故事,但是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将中国题材进行国际化的表达,是我们应该致力于去探索的一个庞大的命题。”
十六集的纪录片,对境外的受众特别是新生代群体而言,在初次接受起来可能难度会比较大,中宣部人权事务局办公室副主任杜斌认为,“为了适应对外传播,可以考虑做精简版以方便视频传播。微视频、碎片化的对外传播或许会对推广有很大帮助”。
而作为播出平台代表,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表示,《塔里木河》提炼出一个主题,然后进行集与集之间的宏观结构,主题深刻,结构精巧。但在后期剪辑上,如若能再精致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而在传播上,纪录片可以探索将节目进行碎片化传播,从而扩大节目的传播度。
此外,北京纪实频道副主任严崴谈到,作为一个国际化、开放的平台,北京纪实很欢迎《塔里木河》这类现实题材的作品。节目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传递,这本身很有价值。但在节目的基础上,实际上还可以探索用一种更符合国际化的视角,通过再加工让节目更具国际语言,做更适合国际化的传播。
纪录片的夏天到了
中国纪录片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创作生产日趋活跃,产量质量不断提高,生产转入精细化阶段。而《本草中国》进入江苏卫视黄金档,是行业最新的又一积极信号。
高长力提到,原来大家都说纪录片的春天来了,现在看,“春天”正在过去,纪录片已经开始进入“夏天”,要热起来、火起来了。“以《本草中国》为代表的纪录片在逐步进入卫视黄金时段,大大拉动了纪录片产业发展。国产纪录片中还有大批优秀纪录片,所以我觉得可能要进入‘夏天’了。”
高长力强调,要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要推动现实题材,体现中国人奋斗故事的纪录片最能直接表达中国梦的主题。《塔里木河》的魅力就在于关注生活于塔里木河沿岸的人物的故事。如果说这个片子还有一些遗憾和不足的话,可能是人物故事的挖掘和展示还有很大空间,比如在戏剧性和故事性表达上不够强。当然,这也与条件有关,下一步,要继续提升装备、增加资金,投入更多时间和耐心,再下一些功夫,争取出更多精品。”
新闻网站: